亲水性与疏水性:从分子到UV/EB固化
发布时间:
2025-08-17
一滴水落在荷叶上,如珍珠般滚落;而滴在玻璃上,却迅速摊开浸润。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,背后隐藏着物质表面与水分子的“亲密对话”——亲水性与疏水性。理解这对“孪生”性质,是解锁从细胞膜功能到高科技涂层设计的关键密码。
1) 定义
亲水性: 指材料或化学基团与水发生有利相互作用的倾向 。亲水性表面吸引水,水滴会铺展(接触角低)。亲水性分子则倾向于溶解或在水中溶胀 。
疏水性: 指材料或化学基团规避水的倾向 。疏水性表面排斥水,水滴会形成水珠(接触角高)。疏水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差 。

图1: 概念示意图显示了水滴在两种平面上的情况 。左侧,水滴铺展,接触角约为20°(亲水性)。右侧,水滴形成水珠,接触角约为110°(疏水性)。
2) 作用机制
氢键和极性: 水是高极性的,可以形成氢键 。含有氢键供体(如-OH,-NH)或受体(如C=O,醚O)的分子与水强烈相互作用,从而表现出亲水性 。
疏水效应: 非极性表面会破坏水的氢键网络 。水通过将非极性部分聚集在一起来最小化接触,宏观表现为水滴形成水珠 。
界面能平衡: 润湿由杨氏方程(Young's equation)控制:γSV=γSL+γLVcosθ 。较低的固-液界面张力(γSL)或较低的液体表面张力会促进铺展(接触角θ更小)。
形貌/粗糙度: 微纳米级的粗糙度可以放大固有的润湿特性 。例如,粗糙的亲水表面会变得超亲水 。粗糙的疏水表面(加上低表面能化学物质)可以变为超疏水(Cassie–Baxter态)。
3) 结构-性能关系
亲水性/疏水性并非二元属性,而是一个连续的谱系,可以通过官能团、链长/支化和共聚物组成来调节 。
在交联网络中,表面处的片段分布(固化过程中的迁移)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得的接触角 。
结构特征 | 典型示例 | 对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| 配方师注意事项 |
极性羰基、醚、羟基 | –C(=O)–O– (酯), –OH, –O– | 增加偶极/氢键→更亲水 | 提高吸水性;改善对极性基材(玻璃、金属)的附着力 |
离子基团 | 羧酸盐、季铵盐 | 强烈吸水→非常亲水 | 可引起溶胀;在水性/分散体系中有用 |
长烷基链 | C8–C18侧链 | 大非极性区域→更疏水 | 增强耐水性、滑爽性;可能降低对极性表面的附着力 |
氟化/硅氧烷片段 | –CF₂–, –CF₃; –Si–O– | 超低表面能→强疏水/疏油 | 优异的脱模/抗污;有迁移和层间附着力问题的风险 |
羟基化丙烯酸酯 | HEMA, HEA | 亲水性活性稀释剂 | 改善颜料润湿/附着力;增加粘度和吸水性 |
庞大/芳香族核心 | 苯乙烯类、双酚环氧 | 适度极性+刚性 | 平衡润湿和硬度;通常在使用偶联剂后对玻璃有良好的附着力 |
4) (甲基)丙烯酸酯:亲疏水性调控与UV/EB固化应用
(甲基)丙烯酸酯单体(丙烯酸酯 AA 和甲基丙烯酸酯 MMA 等)是光固化技术(UV/EB Curing)的核心原料。通过选择不同的酯基侧链(R),可以精确调控单体的亲疏水性,从而赋予最终固化涂层所需的性能。
(甲基)丙烯酸酯单体结构通式:
CH₂=CR¹-COOR²
R¹ = H (丙烯酸酯) 或 CH₃ (甲基丙烯酸酯)
R² = 酯基侧链(亲疏水性调控的关键!)
酯基侧链 (R²) 对亲疏水性的影响:
酯基侧链 (R²) 类型 | 代表性单体 | 亲疏水性 | 主要影响 | 典型应用场景 (UV/EB 固化) |
短链烷基/含羟基烷基 |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(HEMA) | 强亲水 | 高表面能,易润湿基材 | 水性涂料、油墨;粘合剂;生物相容涂层 |
中等长度烷基 | 丙烯酸乙酯 (EA) | 中等 | 平衡柔韧性与润湿性 | 通用型涂料、粘合剂 |
| 丙烯酸丁酯 (BA) |
|
|
|
| 甲基丙烯酸甲酯 (MMA) | 略疏水 | 硬度高,耐候性好 | 硬质涂层、塑料涂料 |
长链烷基 | 丙烯酸月桂酯 (LA) | 疏水 | 降低表面能,增加疏水性 | 防水涂层;防污涂层;低迁移性配方 |
| 丙烯酸十八酯 (SA) |
|
|
|
含氟/硅烷基 | 丙烯酸三氟乙酯 | 超疏水/疏油 | 极低表面能,优异拒水拒油性 | 高端防涂鸦涂层;自清洁表面;超疏水涂层 |
| 丙烯酸硅烷酯 |
|
|
|
芳香环 | 丙烯酸苯酯 | 疏水 | 增加硬度、刚性、耐热性 | 耐高温涂层;高硬度面漆 |
(表格说明:此表总结了不同酯基侧链对(甲基)丙烯酸酯单体亲疏水性的影响及其在UV/EB固化中的典型应用。)
在UV/EB固化配方设计中的应用策略:
调节润湿性与附着力:
对难润湿的基材(如聚烯烃塑料 PP/PE),加入强亲水性单体(如少量丙烯酸 AA 或 HEMA)可显著提高配方对该基材的润湿能力,是提升涂层附着力的关键。
对金属、玻璃等高能表面,需避免过度收缩应力导致附着力差,亲水性单体也有助于改善。
控制表面性能(防水/防污/自清洁):
需要疏水性或超疏水性表面时(如户外木器漆防水、建筑外墙防污),配方中需大量使用长链烷基单体(如 LA, SA)或含氟/硅单体。它们迁移到涂层表面,降低表面能。
协同效应: 长链单体常与能促进表面富集的添加剂(如有机硅流平剂、氟碳表面活性剂)配合使用,优化疏水效果。
影响涂层均一性与相容性:
配方中单体的亲疏水性差异过大会导致相容性问题(浑浊、分相)。需精心选择溶解度参数(SP值)相近的单体或使用合适的溶剂/分散介质(在水性UV中尤为重要)。
水性UV固化: 亲水性单体(如 HEMA, AA)对维持树脂在水中的稳定分散至关重要。固化后,疏水性单体(如长链酯)则贡献耐水性。
调控固化动力学与膜性能:
亲水性单体(尤其含羟基 HEMA)可能参与氢键,略微影响自由基活动性,有时需调整光引发剂体系。
疏水性长链单体通常提供更好的链段活动性,增加涂层柔韧性;而亲水性单体或刚性单体(如 MMA)则提供硬度。
结语
亲水性与疏水性,这对看似简单的性质,实则是分子世界与水分子“对话”的微观语言,其奥秘深藏于分子结构与界面作用力之中。从荷叶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到细胞膜的精妙分隔,再到现代(甲基)丙烯酸酯基 UV/EB 固化技术中涂层性能的精准剪裁,对亲疏水性的理解和掌控,始终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尖端应用的核心桥梁。未来,随着对超润湿界面、仿生材料和智能响应表面的深入研究,水与物质的这场“密语”将继续引领材料科学的创新浪潮。
Latest News
最新消息
Get a Free Consultancy
获得免费咨询